20世紀90年代中期,三菱、富士、東芝等日企壟斷了中國變頻器市場,隨后,國內開始發展變頻器市場,一時間涌現了幾百家變頻器制造企業,但大多仍集中在低端市場中。之后,中國變頻器市場便出現涇渭分明的格局:外企占據高端市場,國內低端市場價格戰則打得很激烈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匯川技術決定“不走尋常路”。“2003年匯川技術成立之初,正逢變頻器市場初具規模之際,我們明確提出定位于高端市場,與國外品牌相競爭的戰略,絕不陷入國產品牌間的價格競爭之中。”匯川技術董秘宋君恩表示。
成立七年之后,匯川技術(300124)于2010年9月28日在深交所創業板成功上市。匯川也從最初的單一變頻器制造,延伸至智能裝備及機器人、新能源汽車、軌道交通、工業互聯網等多個領域。
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洪流中,致力于高端制造的匯川技術,是頗值得研究的樣本之一。
“縫隙市場”中野蠻生長
在2010年上市之前,匯川技術專注地扮演著單一變頻器制造商的角色,且保持著極高的毛利率水平。
“我們在成立后不久即制定了四項基本原則,一直指導公司發展至今,”宋君恩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,“一是堅持技術營銷和服務營銷,追求技術領先,才能縮短公司與國外巨頭的差距,所以公司每年都會投入當期收入的8%~10%用于研發;二是堅持行業營銷,做行業定制解決方案;三是堅持品牌大于銷售;四是堅持分銷但貼近客戶,了解客戶需求,提出好的解決方案。”
基于上述原則,這家管理團隊為“前華為人”的高端制造公司確立了矢量化、模塊化、專機化的產品定位,并在內外競爭兼具的市場環境下迅速尋找到突破口,在短短幾年內完成了一定的積累,到2009年公司營收規模達到3.03億元,凈利潤在1億元左右。
宋君恩解釋稱,“世界500強品牌的標準化產品在性能上有著短期不可超越的優勢,匯川與其競爭的方式只能是差異化的行業定制解決方案。因為國外品牌不具備本土化研發的優勢,而他們又看不上細分市場,同時大部分國內企業沒有條件做,而我們恰好有這個基礎,所以匯川找到了一個縫隙市場,憑借這個縫隙,公司從最初的幾千萬規模做到現在的幾十億規模。”
2010年9月,匯川技術在深圳創業板成功上市。在上市前后,匯川技術開始從單一變頻器供應商向PLC、伺服系統、控制系統、高性能電機等工控產品延伸。上市一年后,匯川技術又由工控領域繼續向新能源領域延伸。
在這個過程中,匯川技術除了進行內生發展,還積極開展外延式投資收購。宋君恩介紹,“我們投資收購主要以戰略協同為目的,涉及的規模都不大,并不像其他公司在財務上會有很大的疊加。我們基于中國工控市場的特點和匯川自身的特點判斷,最適合匯川的收購是戰略協同,一是技術上的協同,二是市場上的互補。”
在技術協同上,匯川技術在2011年用3000萬收購了長春匯通電子編碼器,在此基礎上公司又投入研發,推出了23位編碼器,使得匯川技術伺服系統在性能上得到了提升,讓匯川技術伺服系統處于中國的領先地位。此外,匯川技術還收購南京匯川,推出自己的工業視覺系統。
在市場的互補方面,2015年匯川技術收購江蘇經緯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。這是由于軌道交通是一個市場門檻極高的行業,靠匯川自身很難進入,而收購江蘇經緯后使匯川獲得了投標資質。
對于這一系列運作,宋君恩坦言,主要得益于資本市場提供的推動力。“靠匯川技術自身的發展,是肯定不敢迅速延伸至這么多領域的,正是得益于資本市場給公司帶來的底氣,才能讓我們能夠以如此快的速度延伸至多個領域。我們IPO募集了18.58億元,這對我們上市后的發展布局提供了極大的幫助。”
轉型中的“智能”制造之路
一個明顯的趨勢是,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,對制造業的重視程度都在回升。尤其對于中國而言,智能制造取代傳統制造是轉型升級必經之路,盡管這個過程并非易事。
宋君恩談道,“制造業是大國生存的根基,包括美國也都在提倡制造業回歸,德國、日本一直很厲害,也是因為高端制造業的優勢。前幾年國內一直在提互聯網+,但這兩年又重提制造業,因為互聯網+不能憑空發展,回歸制造業,提倡高端制造,這個趨勢是正確的。”
在制造業更迭的背景之下,匯川技術將目光投向了工業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兩大新的領域。
宋君恩表示,“工業機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核心,也是匯川的必然選擇,因為這是基于我們最初業務的自然延展,是匯川技術的戰略領域。不過這個業務才剛開始起步,前期投入會比較大。”
據介紹,匯川技術意在打造一個生態圈,利用“工藝+工控+整機”的方式發展工業機器人,在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同時,還要繼續搭建公司的基礎技術平臺。
而對于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布局,同樣基于匯川原有技術的基礎之上。
宋君恩談道,“匯川最大的一個好處是,我們的核心技術是通用的,就是電機驅動與控制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,這是最根本的技術,因此匯川的業務比較容易延伸。”
憑借于此,匯川技術從工控領域延伸到新能源、光伏、軌道交通等領域,從工控領域的電氣綜合解決方案延伸到機電一體化解決方案。
不過,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車在國內處于剛剛起步階段,這使得匯川必須在這方面付出大量的研發投入,目前匯川技術投入最大的板塊就是新能源乘用車的研發投入。
宋君恩告訴記者,“新能源乘用車本身要求極高,而且現在新能源乘用車的競爭已經是大公司的游戲,包括豐田、大眾、寶馬、奔馳等巨頭都在做新能源汽車。例如特斯拉這樣的公司,推出新產品的周期很短,這就要求零部件供應商具有快速響應能力。因此,我們要參與競爭也必須達到國際水平。所以目前我們還在搭建國際一流的技術平臺,更多的是研發投入,產出暫時不考慮,我們預計要到2018、2019年才會看到產出。”
不過,宋君恩表示,盡管競爭激烈,但匯川技術在這方面仍很有優勢,新能源汽車將是匯川未來的一個重要經濟增長點。(編輯:楊穎樺)
電話:13916183699
郵箱:fushidianji@139.com
網址:http://www.nicegps.cn
地址:上海市青浦區崧澤大道6686號1號樓3層